2017-02-21
资料图:国际航协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德·朱尼亚克先生(Alexandre de Juniac)。
“中国在航空业的发展令人瞩目,从旅客数量来看,中国的航空公司和机场已挺进全球十强之列。包括北京新机场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将确保机场运力能够满足持续攀升的客运量。”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下称国际航协)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德·朱尼亚克2月17日在北京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时表示,“国际航协预计,到2024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航空客运市场;到2035年,中国旅客数量将达到13亿人次。”
但在国际航协看来,中国在解决航班延误的问题上仍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为空域以及机场容量、空管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发展速度难以跟上航空运输业的增幅,因此航班延误也成为目前中国的航空公司最为困扰的问题。大量的航班延误不仅给航空业带来声誉上的损失,也损害了航空公司的经济利益。
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40家客运航空企业,其中包括占据北上广三大枢纽的3家规模较大的国有航空公司,以及一些运营着全国以及境外航线网络的中等规模网络型航空公司,还有一批扩张速度飞快的新兴航空公司。
尽管国内的航空市场潜力仍有足够的深度可供挖掘,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基础资源与扩张速度不匹配的环境下,航空业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注重资源争夺而非模式的建设,这对于培养本土航空公司的竞争力而言显然并非益事。
尽管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11个月里中国的航空公司准点率达到76.48%,较前一年同期提升了9个百分点,但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发展期间内航班的准点率并没有达到当初设定的目标。
中国民航局将原因归结于“空域和空管保障能力与快速发展的民航市场不相适应;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仍显不足”。
而按照《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的新发展目标,在此期间中国将续建、新建民航运输机场项目74个,这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目前资源已经或者趋近饱和的地区都将新建或扩建机场,这也对原本已经显得十分拥挤的天空构成了新的挑战。
亚历山大·德·朱尼亚克对《华夏时报》在内的媒体表示,“行业主管单位已经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航班延误,比如刚刚对外航新开放了6个进空域出境点以供灵活使用,同时国际航协与中国的空管部门也建立了联络机制,以改善与境外航空公司的协调,提升航班运营的可预测性。”
“但解决航班延误问题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包括重组航线网络,同时空域的容量也要相应增加,”亚历山大·德·朱尼亚克表示,“开展更为紧密的民用和军用空中交通管制合作,特别是在天气恶劣的时候可以让航空公司更灵活调整航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