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一隅
2016年12月23日消息:2016年1-11月,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累计完成起降架次29.86万架次,旅客吞吐量3850.9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49133.449吨,同比分别增长8.5%、11.6%、7.8%。随着生产运输指标的迅猛增长,机场放行正常率仍然保持高位,继续稳居全国千万人次以上机场前三,航班保障综合能力稳步提升。同时,随着长水机场“管理提升年”“管理深化年”“管理创新年”三年专项活动的稳步推进,“长水常准”运行管控系统已成为集团公司、长水机场航班保障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依托,“长水常准”品牌效应持续升温,已成为机场管理机构利用大数据平台依法依规管理的成功典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万丈高楼平地起谦虚务实扎根基
2012年6月28日,长水机场正式转场运营。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国家门户枢纽机场之一,相比于巫家坝机场,长水机场无论是跑道数量、航站楼规模等运行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对原有的运行指挥能力、信息传递模式特别是机场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转场初期的大面积航班航班延误处置中,甚至有媒体提出了大雾预警机制在哪里、航班取消为何旅客不知、电子屏广播为何全哑、为何所有信息都要旅客自己去问等十个问题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尖锐的“十问长水”,问题的关键就是机场各保障主体之间生产运行信息传递不准、不快、不全,从而导致机场管理机构管控范围不广、管控深度不够、管控力度不强。2014年伊始,长水机场党委一班人大胆创新,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创造性的提出2014“管理提升年”、2015“管理深化年”、2016“管理创新年”三部曲。打通信息孤岛,将“沉睡”的数据“唤醒”为我所用,一条以确保运行指挥员看得见、看得远、看得全,机场管理机构能够管得上、管得到、管得好为目的的具有云南机场特色的A-CDM建设创新之路即“长水常准”运行管控系统建设也由此开始。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此时,《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尚未发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在全国范围内尚未铺开,包括北上广在内的国内核心枢纽机场在生产运行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处于探索阶段。摸着石头过河,长水机场人不等不靠,担当实干,在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兄弟保障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主动与飞常准联系,在生产运营系统建设方面创造性的引入第三方新媒体力量,克服当时无经验、无技术、无预算的困难,从先期调研到项目落地,仅用时5个月,这是长水机场管理深化、提升、创新的有效之举,更是国内大型机场绝无仅有的奇迹。
万丈高楼平地起,长水机场人深知其中的困难,脚踏实地才是唯一出路。无经验,自己摸索;无技术,努力学习;无预算,先行落地。研发人员夜以继日,测试人员加班加点,后勤人员全力以赴。只有创业者才能品味其中的酸楚,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其中的不易。彻底改变信息不畅的格局,确保航班保障正常有序,长水机场全体动员,前赴后继。
万事开头难。2014年8月,大数据时代来临的前夜,工匠精神诞生的拂晓。面对空管、航空公司等外部数据彼此孤立,地服、物流等内部数据互不流通的局面,集团公司主要领导统筹管控,机场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党委一班人主动出击,带领相关部门上北京、去上海、走东航、赴空管……积极沟通,主动发声。功夫不负有心人,伴随着长水机场提升、深化、创新三部曲的有序推进,2014年12月10日,“长水常准”运行管控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翻开了长水机场乃至云南机场集团生产运行信息化建设新篇章。
工匠精神显真情精益求精再努力
通过两年的稳定运行,“长水常准”运行管控系统已更新至第四版,累计注册账户接近6000个,并在快速增加,覆盖云南机场集团16个部门及13个机场。同时“长水常准”包涵了机务、物流、航食、地服等10余家保障单位,涵盖了19家航空公司及监管局、空管局。随着“长水常准”在云南机场集团各州市机场的安装运行与覆盖,已初步形成一个以长水机场为中心,各个州市机场为支点的集团集群协同平台,从而达到云南省内各机场之间运行信息的快速化、集成化、扁平化传递。同时,“长水常准”在长水机场实现航班保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等方面成绩斐然,例如实现了长水机场85%以上的进港航班预计落地时间误差小于五分钟;提高了廊桥使用效率,在远机位数量大大增加的情况下航班靠桥率依然接近80%;减少了机场指挥中心指挥人员电话询问量的65%……一个由大数据平台支持的机场管理格局已初步形成。据初步统计,2015年至今,共有包括北上广等核心枢纽机场在内的56家单位对长水机场进行了有关生产运行信息化建设的考察交流。2016年5月,全国民航航班正常工作会议在昆明举行,民航局王志清副局长亲临现场指导,对长水机场从“十问长水”到“长水常准”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斐然的成绩,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对长水机场履行机场管理机构职责,管理提升、管理深化、管理创新的由衷赞誉。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以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着重强调要在相关行业弘扬工匠精神,8月,冯正霖局长在民航局安全例会上对这一精神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要求。提升、深化、创新,目前,“长水常准”建设已进入一个由长水向州市机场,由机场向各驻场运行保障单位,由云南向全国的新时期。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长水常准”涉及人数越来越多,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工作量也越来越大。要想由“大”做“强”,匠人、匠心、匠造至关重要。
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秉承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在日常工作中,长水机场紧紧围绕“长水常准”的38个航班进程节点,从一个机号的记录,一个节点的录入,一个环节的更改等细节方面入手,努力将各类差错降到最低,使系统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达到追求完美的职业境界。完美是一种形态,追求完美未必能达到完美,但却可以使之成为长水机场人工作的源动力。目前,“长水常准”依然存在着与部分机场、航空公司现行生产系统兼容程度不够、不强等问题,长水机场要进一步加强与各航班保障主体的协同联动,将“长水常准”建设成各单位之间合作运行的桥梁和纽带。
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胸怀爱岗敬业的真心真情。今日局面来之不易,巩固当前成果,谋划长远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世上无难事,只怕“认真”二字。目前,日常工作中仍然存在部分同事态度略显偏差、认真细致不够等问题,给系统的建设带来了一些本可避免的瑕疵。唯有动之以真心,赴之以真情,才能巩固并提升系统效能,维护好这一来之不易的机场品牌。
百尺竿头进一步脚踏实地再启程
两年来,攻克“十问长水”中生产运行信息传递不准、不快、不全的责任和使命始终激励着长水机场人,通过“长水常准”运行管控系统建设,初步解决了机场内部各保障单位之间,空管、机场、航空公司等驻场单位之间,省内各机场之间信息共享不足、信息集成落后、信息传递不畅的难题。一条以确保运行指挥员看得见、看得远、看得全,机场管理机构能够管得上、管得到、管得好为目的的具有云南机场特色的A-CDM建设创新探索之路初见成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意见着重提出了“宽带中国”战略,促进数据源开放,正式将互联网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6个“加快”的具体思路,一个创新时代已经来临。目前,国内北上广等核心枢纽机场A-CDM建设均卓有成效,“浦东准点”“云智汇”“黔程在握”等一批各具特色的A-CDM品牌也孕育而生。而“长水常准”依然存在信息源不足、部分信息准确度不高等问题,对于长水机场而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系统功能,扩大系统使用面,将系统由“大”变“强”已经面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挑战和格局。
创新时代需要工匠精神。要想继续保持长水机场A-CDM建设机场品牌及行业标杆地位,就必须以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借助集团公司“12345”发展战略、“十三五信息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给予长水机场的坚强领导和强力支持,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保障资源能力建设为依托,以协同联动为手段,强化运行指挥,坚决打赢冬季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攻坚战。
创新时代需要工匠精神。要想继续保持长水机场A-CDM建设机场品牌及行业标杆地位,就必须以追求完美的职业境界,以“长水常准”为依托,深化地空监控系统,开发机坪准入系统,实现智慧地服保障互补,在未来5年内分步实现现有数据、地面车辆、场面数据、保障单位、全国民航五大整合。
创新时代需要工匠精神。要想继续保持长水机场A-CDM建设机场品牌及行业标杆地位,就必须以爱岗敬业的真心真情,感恩省委省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以及集团公司给予的舞台,从深入基层开始,从打牢基础开始,从夯实基本功开始,吃苦奉献、顽强拼搏,继续引领机场智慧运行创新。
两年风雨兼程,两年砥砺前行。“长水常准”之路并不平坦,他曾风雨阳光,也曾布满荆棘。然而,奋勇拼搏的同时,长水机场人也在披荆斩棘中见证奇迹。随着管理提升、深化、创新三部曲的有序推进,8月13日,长水机场日起降达到1011架次,成为全国第四个突破日起降1000架次的机场;12月8日,民航局李健副局长视察“长水常准”并给予高度评价;12月13日,长水机场正式进入旅客吞吐量4000千万人次俱乐部;12月16日,云南省刘慧宴副省长视察“长水常准”并给予充分肯定……忆往昔峥嵘岁月,“长水常准”不仅是一个系统,它是工匠精神中匠人、匠心、匠造的完美体现,更是长水精神一脉相传的真情延续。创新为基、创新为本、创新为魂,创新时代需要工匠精神。让长水机场人脚踏实地,携手并肩,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