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当今社会正经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
在民航领域,新技术带来了新效率和新体验。对民航旅客来说,飞机抵达机场后直接靠桥总是令人开心的,这意味着大家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更快地走出机场。不过,一架飞机能否靠桥往往由很多因素决定。如今,在科技赋能之下,不少机场的靠桥效率已经大幅提升。比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深圳宝安机场以航班流为核心开发了“运行一张图”系统,可以完成机位自动分配,近机位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由此带来的改变是,每年超过200万名抵达深圳机场的旅客可以更便捷地从客舱进入机场,而无须乘坐摆渡车。
智慧化浪潮带来的改变远不止如此,它是未来民航发展的大蓝图、大战役。《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下文简称《路线图》)明确,到2030年,智慧民航建设“智能化应用取得关键性突破,基本实现出行一张脸、物流一张单、通关一次检、运行一张网、监管一平台,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重点领域
由人工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
在智慧民航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民航局局长冯正霖表示,“智慧民航建设是持续、渐进的转型变革,涉及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流程创新、技术创新”。
到2030年,智慧民航的建设目标将向更高等级迈进——从“数字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升级为“智能化应用取得关键性突破”。与此同时,《路线图》更明确提出“新型基础设施与航空运输系统全面融合,重点领域实现由人工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
这样的要求看似充满未来感与科幻感,但在民航运输领域,新老基建融合已经初露端倪。“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大兴机场塔台看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院长赵嶷飞表示,那里投用的高级场面引导系统让人过目难忘。这是一套由我国自主研制建设的先进机场场面引导系统,在其投入使用之前,飞机在地面滑行时,主要依靠管制员与机组通话完成。机场场面作业环境复杂,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沟通不顺畅、不及时,在交叉口附近,就可能造成冲突。有了这套系统,机场就有了统揽地面的“红绿灯”,有效减少了滑行路线上的潜在冲突。不仅如此,这套系统还是智能“导航仪”。飞机落地后,这套系统会根据其停机位规划出最优滑行路线。同时,地面上的绿色引导灯光也会逐段亮起,飞行员跟随机头正前方的灯光指示就可以滑行到停机位。“用一句话概括,这套系统就是让‘飞机落地之后跟着灯光走’。”赵嶷飞告诉记者。
高级场面引导系统不仅能有效减少滑行路线上的潜在冲突,还能为航班规划最优滑行路线。图为北京大兴机场塔台。(陈肖/摄)
开放共享
最大限度发挥智慧效能
高级地面引导系统是一项创新,也是智慧民航建设在数据决策方面的一个缩影。民航是一个沉浸在大数据中的行业——飞行计划、四维航迹、流量控制等运行信息,气象数据信息,航空器信息等——数据门类多、体量大,且涉及旅客、运行、机场、物流等多个环节、多个领域。
作为一种不同以往的生产方式和生产逻辑,智慧民航的显著特征就是全方位塑造民航业的模式、形态和格局,实现行业主体高度协同运行,实现数据流、业务流以及信息流等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机融合。
事实上,开放共享、融合发展的程度决定了智慧民航能否最大限度发挥效能。在2030年阶段目标中,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均需要整个民航业,甚至是民航业与其他行业“合力出拳”。比如,在智慧空管方面,《路线图》提出,到2030年,推进流量管理与机场协同决策等系统运行协同,实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机场群协同运行的空域资源优化……在智慧机场方面,《路线图》提出,到2030年,基本实现航空器、车辆、场道、设施的智能协同,提升超大规模机队运行的签派、机组、机务、航油等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显然,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不同单位主体深度协同合作的基础上。
在智慧民航建设过程中,共识是构建“信息基因”的基础。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加快推进智慧民航建设已成为行业发展共识,各单位高度重视智慧民航建设,将智慧民航建设作为提升本单位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共识之上,更重要的一点是,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惠”新局面,必须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只有将整体规划、数据口径、利用规则等整合好,智慧民航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以人为本
全方位“航空+”畅享智慧出行
民航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综合国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出行体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价格、质量、效率和环境也提出了更多要求。
在多年快速发展之后,我国民航已经初步解决了基础设施“天花板”的问题。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国运输机场新增设计容量从10亿人次增加到14亿人次;预计到“十四五”末期,全国机场设计容量将达到19亿人次~20亿人次。
基础设施困局破解之后,一个新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的出行体验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航空出行的需要?对此,《路线图》给出的答案是,智慧出行应该是全流程便捷化的,它可以提供全方位“航空+”服务和综合性航空物流服务。
近年来,包括航空在内的消费市场正经历着显著的变化——消费者变了。如今,“90后”以及“00后”正在成为新的消费主力。来自各行各业的调查数据都表明了一个观点,未来10年,他们将成为推动全球消费升级的最大动力。在民航业,旅客群体的变化也在推动服务和产品变革——低成本、差异化服务更加普及,联程联运服务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智慧出行正是赢得新消费群体青睐的关键。
在《路线图》中,“无感”是全新出行体验的关键词。无论是到2030年,主要国际航班实现无纸化和生物识别通关、联程联运安检结果全面互认,还是国内航线全面实现高速、经济的空中联网服务,抑或是加快航空出行规划服务与其他交通方式、文旅资源的融合贯通等,都体现出智慧民航建设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航空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决心和信心。
光点
智慧民航建设让飞行更懂旅客
“成功的数字化变革就像毛毛虫蜕变成美丽的蝴蝶;而一旦数字化变革失败,你所拥有的仅是一条爬得快的毛毛虫。”关于数字化变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乔治·韦斯特曼的比喻广为流传。
这个比喻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引导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成功的数字化变革?从韦斯特曼的比喻中,我们或许可以获得一些灵感。与毛毛虫相比,蝴蝶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更拥有能够飞上蓝天的翅膀。在智慧建设方面,人们一直相信智慧化建设可以为各行各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新的竞争阶段抢占先机。然而,单纯地将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应用就可以完成智慧化建设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许多专家都曾公开表示,智慧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数据收集以及技术堆砌。智慧化的本质是“智数化”,是一种技术、业务、管理以及文化层面的全方位变革,我们需要用数据来“训练”技术,让技术去“理解”客户、“服务”客户。回到智慧民航建设上,通过研读《路线图》,我们会发现民航业正在以旅客和货物为中心,重新构建航空运输的逻辑——让飞行更懂旅客,让运输更懂货物。
找对了方向,便不怕路远。瞄准2035年发展目标,智慧民航建设将是一项长期工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痛点和难点问题,需要围绕行业安全、效率、服务、质量和效益,对理念、制度和流程进行再造。然而,就目前而言,智慧民航建设更重要的是理念创新,是“立柱架梁”,是构建生态,是筑牢根基。只有这样,技术才能向着旅客需要的方向发展,才能为传统服务市场开辟出新的天地。
文章来源:中国民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