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  English

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

  首页  /  政策研究  /  行业政策

航空医疗救护的困局与曙光

2022-03-21

5分钟,从云顶赛场到崇礼院区楼顶停机坪;20分钟,从伤情报告到进入急诊抢救室接受救治。在北京冬奥会激烈精彩赛事进行的同时,一场紧张的航空医疗救护也在张家口崇礼赛区争分夺秒地展开。

完善的直升机医疗救护保障体系,被国际雪联医疗官员汉斯称为“完美救援”。参与这场救援的中信海直通航飞行员薛巍然更是感同身受。多年来,他参与过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抢险等诸多空中救援工作,深知在北京冬奥会之前,直升机高山雪上运动空中救援在我国救援领域属于空白,让这个“空白”变成“完美”,离不开中国航空医疗救护几十年的发展积淀。

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9年民航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再到《“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构建全国航空应急救援基地网络,提高公共服务、应急处突能力,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航空医疗救护发展壮大,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开辟了一条“急救新通道”。据统计,2021年,全国航空医疗救护飞行2264.49小时、2052架次,救助伤患者1893人次,较2020年分别增长34.8 %、75.5 %和61.2 %。

今年,民航局与国家卫健委继续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试点工作,联合印发《关于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的通知》,新入选了74家试点医疗机构和28家通用航空企业,聚焦目前运营模式、培训标准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发力。力争到2024年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广泛、模式多元、服务优质的航空医疗救护体系,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0年从0到1,7年从1到300

在现实情况下,近70%的重伤者会在30分钟内死亡,而最佳救治时间是重伤或发病的15分钟内。若在15分钟内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超过80%的人能够保住性命。如果重伤者的位置是地面救护车无法抵达的地方,那么能实现15分钟内为患者提供救援的或许只有航空医疗救护。

正因如此,航空医疗救护被视为现代化医疗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极佳缩影。综观世界各国,欧美发达国家的航空医疗救护发展较成熟。在德国,航空医疗救护直升机15分钟能到达德国任何一个地方;在美国,1400多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护飞机可为84.5%的人口提供20分钟抵达现场的航空医疗救护服务。

在我国,民用直升机救援最早出现在抢险救灾现场。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国内救援队伍曾使用过直升机接运伤员。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直升机救援已颇具规模。自汶川地震后第三天起,政府部门和军队每天出动90架次直升机,从震区向100多公里外的成都运送伤员。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公共服务事业加速发展的推动下,2014年,国内引进了第一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护直升机,而在此之前,航空医疗救护使用的直升机主要是临时搭载医疗设备,平时兼顾他用。

从唐山大地震算起,我国迎来首架专业型航空医疗救护直升机,花了近40年时间。而到2021年3月,我国常态化备勤的医疗救护机队规模达近300架。从1到300,只花了7年时间。尤其是2019年3月,民航局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更为我国航空医疗救护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不过,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仍需要时间。除航空医疗救护是“富起来”后才能满足的需求这一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成熟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配合。

“航空医疗救护涉及军方、民航局、城市交通、医疗机构、通航企业等多主体的协作,这是多主体、多流程、一体化的系统性工作。”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运输所所长张兵表示,“自2019年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试点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包括规范标准、发展模式等,但部分协同领域的关键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整体航空医疗救护体系也尚未成形。在下一步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时,关键要兼顾不同区域航空医疗救护的共性与个性,从‘探路’变成‘探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航空医疗救护体系。”

昂贵的航空医疗救援费用,如何解决?

在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救护体系的路上,如何找到一个低收费、惠及大众的运营模式,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如果有一位重伤者想通过航空医疗救护从浙江宁波去外地就医,根据不同的直升机机型,市场费用在4万元/小时~8万元/小时,固定翼飞机费用则为几十万元。如果是一般的小直升机,到杭州需要4万元,到上海需要7万元,用时在60分钟内。

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患者选择地面救助,一辆救护车从宁波市中心医院到杭州,车辆使用费是600元,再加上救护车医护人员急救费用400元,一般1000元即可完成一次救护。二者价格相差40倍,甚至100倍。更甚的是,这笔费用无法被纳入医保。如果患者没有购买商业保险,那么费用将完全由患者本人承担。

有人会问,能否让参与航空医疗救护的通航企业降低收费?但现实情况是,起降一架直升机的成本的确不低。尽管我国很早就出台了《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应急救援的成本进行补贴,但由于地方应急部门尚未将航空应急救援纳入地方整体应急救援体系,通航企业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每小时补贴仅为600元(如果被纳入应急救援补贴范围,每小时补贴2万元)。

一个段子戏谑地概括了这一现象:与救援效率成正比的,是航空医疗救护的高成本、高费用。

“用户使用成本高是航空医疗救护体系发展的痛点,也是我国航空医疗发展中的难点。按照国际通行惯例,航空医疗救护的成本主要包括政府补助、保险、慈善、个人付费等多种途径。目前政府补助、保险、慈善等方式在国内尚在探索阶段,需要结合各地政府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航空医疗救护发展方式。”张兵表示。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昂贵的救援费用又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引起了连锁反应。困于较高的运行成本,不少通航企业在连年亏损后,渐渐离开了这个行业。如何在商业逻辑中兼顾公益?如何维持正常运营并实现长久发展?这成为从业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好消息是,在多年试点过程中,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和华彬天星找到了一条好路子。

“内蒙古地广人稀,很多地区交通不便,医疗资源有限。特别是对草原、山区、边境等偏远地区急危重症患者来说,打造半小时救援圈是老百姓的刚性需求。”华彬天星总经理耿刚对此深有体会。自2018年起,巴彦淖尔市医院与华彬天星通航合作启动直升机救援服务,以每年600万元的价格“买断”华彬天星通航一架直升机一年的使用权,对边境农牧民直升机免费接诊,对边远地区患者实行救护车同价的收费标准。数据显示,合作3年多来,双方共参与医疗急救337次,涵盖脑梗、心梗、中毒、休克、交通事故等急危重症患者和伤者,抢救成功率在90%以上。与此同时,直升机救援与救护车同价,为当地贫困患者累计减免费用1400余万元。

“巴彦淖尔市医院是以药品带量采购、以量换价带来的红利,以及与政府洽谈合作等方式筹集了600万元补贴。但长远来看,航空医疗救护需要更多制度性保障”。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分会会长丁跃建议,实现普惠大众的航空医疗救护,须以国家公共医疗健康保险为主,将航空医疗救护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基本健康保障体系,同时还要鼓励商业保险开展相关航空医疗救护保险服务,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捐助航空医疗救护活动。“最终形成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及社会捐赠为辅、患者个人或家属承担小部分费用的运行机制”。

未来,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难点不止于此。航空医疗救护标准欠缺、地面起降场点不足、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等,也是航空医疗救护体系建设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航空医疗救护描述起来简单,“飞机过去,把患者接过来”,但其流程十分复杂。与通用航空的其他业务类型相比,航空医疗救护工作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除了对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对服务流程和规范化、专业化操作的要求更高。

仅从院前急救这个环节看,如果没有相关系统培训,兼具航空、医疗专业知识,医护人员无法体会在直升机上开展诊断治疗的难度。在直升机上,平时的四大检查手段“视触叩听”都不管用,能借助的只有医护人员的经验和床旁超声。再比如,直升机升空后,机舱压力降低,患者血管会扩张,对输液等救治手段都会产生影响。因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是规范航空医疗救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发达国家开展航空医疗救护的经验来看,标准化建设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国际民航组织、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欧洲航空安全局、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德国标准化协会等均发布了航空医疗救护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对航空医疗救护运营人的运营条件和管理能力、航空人员资格和训练要求、航空器最低性能限制、设备配备及其技术参数、运行程序与操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2019年,民航局根据此前12个省(区、市)71家医疗机构的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情况,对试点工作进行经验总结,编写并发布了《直升机航空医疗救护服务指南》《固定翼飞机医疗救护服务规范》。但总体来看,我国航空医疗救护标准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未来试点中有计划、分步骤地做好标准化建设。最新的《关于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也提出,在未来3年的深化试点工作中,民航局将会同国家卫健委发布相关标准,明确航空医疗救护运营条件、实施流程、服务标准、适应症指南、设备药品和人员资质等要求,实现航空医疗救护服务标准逐步完善,并要求参与试点的医疗机构、通用航空公司将航空医疗救护业务培训纳入日常培训范畴。

“让‘空中120’挽救更多生命,需要在航空医疗救援(救护)的设备与病房配备、医疗救援(救护)队伍、院内外衔接流程等多个方面定制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表示。以医疗救援(救护)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例,过去几年,瑞金医院公开选拔了重症监护、急诊、创伤科等几十位优秀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航空医疗救援(救护)队伍,并建立了航空医疗救援(救护)专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

“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国家航空医疗救护培训与实践》等教材的编撰工作,推进教学内容专业模块化、难度分级化,针对不同培训对象进行培训,形成‘医疗与航空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训体系,培养出专业化、规范化的航空医疗救护复合型人才,尽快解决我国航空医疗救护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陈尔真表示。此外,近年来,瑞金医院还建设了上海市航空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及信息化指挥管理系统,保证各环节沟通无障碍,地面、空中都能做到无缝衔接;制定了转运标准,例如怎样的病情适合运用航空医疗转运等。“我们希望航空医疗救援(救护)任务不再是新鲜事,而是成为医院常规救治工作的一部分”。

人们经常用“前景光明,任重道远”这句话形容我国通用航空业的发展,对通航重要组成部分的航空医疗救护来说,这句话更为贴切。但更有意义的是,我国航空医疗救护几十年来的发展也蕴含了重要启示:航空医疗救护无疑是对生命健康至高追求的结果,但在我国应急救援正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常态化救灾防灾建设日益重要的当下,航空医疗救护将作为灾害应急生命救援的重要形式,助力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又一写照。(中国民航报 记者张丰蘩)

 

延伸阅读

航空医疗就是直升机救援吗?

医疗专机分为两类:直升机及固定翼飞机。两类飞机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航行里程。直升机的最大飞行半径一般不超过300公里,即省内的城际医疗转运;而固定翼飞机的航程可增至3000公里以上,到达机场后可加油继续飞行。因此,不同的医疗专机将服务于不同需求的患者。

航空医疗是不是就是把病人搬到飞机上治疗?

航空医疗是面向具有中远距离转运需求患者而制订的医疗转运方案,即把病人安全地从A地转运至B地,到达指定地点后接受当地医疗机构的进一步治疗。

一般来说,患者如遇到以下情况,将使用航空医疗救护服务:患者在国内较偏远地区或国外发生较为严重的健康问题,无法独自乘坐民航班机或其他交通工具回到常住地的;患者自身已经有较为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日常陪护,且需要远距离出行的;在世界一些主要疫区,急需安排安全撤离的。

因此,航空医疗工作者更关注“如何保证患者在飞行期间的生命体征稳定”,而不是“在飞机上为其进行治疗”。

执行航空医疗救护任务的飞机有什么特殊性?

专业救援飞机上的医疗抢救设备和药品敷料等配备均有标准,心电监护及除颤仪器、氧气瓶等每个设备都有固定的位置。飞机上还有适用于空中飞行的担架,将脊柱骨折等危重患者牢牢固定,避免震动带来的二次伤害。

如何申请航空医疗救护?

通常来说,当发生重症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中毒、严重创伤等,地面救护车无法到达或无法快速到达现场时,人们就可以申请航空医疗救护。申请航空医疗救护的途径并不复杂,当遇到前述突发情况时,可通过拨打999、120急救电话,提出航空医疗救护诉求。

(文章来源:中国民航报)

返回

Copyright © 2023 中国民用机场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4248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648号 技术支持:富源科技